醫學領域委員呼喚中國創造
來源:化學制藥工業協會
發布時間:2014.03.17
瀏覽:10308 次
中國創造在醫學領域里面的缺失顯得尤為突出。近日,來自科研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章良、醫療一線的全國政協委員、北大第一醫院教授霍勇和醫療產業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微創醫療董事長常兆華做客中國經濟網,共議醫療領域科技創新的話題。
“中國創造在醫學領域里面的缺失顯得尤為突出。”近日,來自科研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章良、醫療一線的全國政協委員、北大第一醫院教授霍勇和醫療產業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微創醫療董事長常兆華做客中國經濟網,共議醫療領域科技創新的話題。【動力從何而來】
“作為一個醫生,我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會關注病人有哪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哪些方法能比現有做法更好。這些想法誕生于實實在在的日常工作中,就像星星之火,需要放大、燎原。”霍勇說,改進的想法便是創造的原動力。
而目前的現實是,整個醫學領域都缺少中國創造,從醫療設備到醫藥都鮮有中國人的發明。
“我們永遠跟著別人,但別人用的東西未必適合你。因為中國人的疾病治療和醫療保障還不同于西方,所以必須得有適合自己的原創。”霍勇舉例說,以色列800萬人口有800多家醫療設備公司,創新主體是醫生,他們不停琢磨出創造性的點子,在一個鼓勵創新的環境中,生產出很先進的產品。
有創新的源頭、有鼓勵創造的環境、能順利實現創造的轉化,在霍勇看來是醫療創新的動力所在。
2014《政府共同工作報告》中提出“改進與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實行國家創新調查和科技報告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創辦企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這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章良視為一大利好。
“鼓勵科研人員創業的嘗試,最近的一二十年里并不少見。不少高校、科研院所都鼓勵科研人員、教授,把自己掌握的技術與發明盡快產業化。”陳章良說,從創新想法轉化成產品或者醫療實踐,需要社會資源和國家政策的支持。
【創新鏈條如何形成】
“總理能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鼓勵科技人員創業,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創業跟科研不是一回事,它是很大的系統工程,是一條非常難走的路,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微創醫療董事長常兆華說。
常兆華認為,醫生或者科技人員的創業成果如果停留在小蝦小魚的階段,最終肯定會被市場上的大魚吃掉。這部分人群直接下海辦企業并獲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多,科研人員必須謹慎地根據實際情況做一個比較理智的判斷。
陳章良說,在美國,很多教授直接把技術轉讓給企業或者通過技術入股,自己并不負責企業經營。但在中國,由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不夠,科技人員特別怕成果被侵占或者復制,往往選擇自己跨界下海。這樣一來,企業的資金和管理水平都難以跟上。
“假如我有一個創新的點子,那么作為一個醫生,我能否以自然人的身份開公司?假如我和企業合作,我的知識產權最終怎樣體現到企業的股份里?一旦這個產品生產了在市場上使用了,和我本職工作的利益沖突怎么辦?”霍勇說,這些事情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答案。
事實上,國內臨床一線的科研成果轉化成醫療產品的渠道仍未通暢。作為科研人員,假如在工作中有新的發現,就屬于職務發明,一旦產品進入生產,也會產生效益糾紛。
“不是說醫院不鼓勵創新,而是醫院現在的環境不適合創新,大部分的醫院沒有這個意識。”霍勇說,最近有一個醫院開始了創新的實踐,把醫生的創新專門做了知識產權的界定,不管是什么國家課題、無論醫院投入多少,醫生至少可以拿到創新收益的50%,以此來激勵創新。
“只有全社會認可與支持創新的鏈條暢通了,星星之火才能燎原。”陳章良說。
【困境怎樣破解】
“創新最大的障礙并不是資金或技術,而是政策。雖然國家鼓勵自主創新,但依然有很多無形的障礙。”常兆華說,政府要通過頂層設計拿出實實在在支持科技人員創新的政策,重點應落在“放開”。
“即便千分之一的醫生能有好想法,能夠實現的也是千分之一,這樣的創新及其珍貴。”常兆華堅持,在治病救人的本職工作外,醫生的發明不應視作職務發明,醫生可以拿這個申請專利或技術入股,國家不要限制技術入股的比例,科研成果的價值應由市場去體現。
此外,他還建議放開專利的價格。“在我國,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成本低,好專利的價格低。這就導致知識產權難以得到保障,申請好專利的動力不夠。”常兆華說,專利價格也應由市場來唱主角。
破解醫學領域的創新困境,被陳章良歸納為幾個“能不能”:能不能確定成果歸屬?能不能放開技術占股比例?能不能給予啟動資金扶持和產權保護?
和常兆華一樣,陳章良也堅持,通過市場來確定科研成果的價值,通過市場來確定科研人員技術入股的比例。此外,他認為還應該在創業扶持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下功夫。
“知識產權對科研工作者來說至關重要,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一到市場去大家拷貝,就會失去創造力的源泉。”陳章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