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魅力無限 新醫改向外資招手?
來源:化學制藥工業協會
發布時間:2014.06.09
瀏覽:10543 次
我國政府門戶網站上周四(5月29日)表示,今年將放寬限制外國投資合資醫院、深化醫療體系的大范圍改革旨在削減成本和打扮的超載的公共服務。其中深化醫改的重點任務是?;?、強基層、建機制,導向是群眾反映突出的重大問題。 與此同時,國際投資界更關注的是中國工作
我國政府門戶網站上周四(5月29日)表示,今年將放寬限制外國投資合資醫院、深化醫療體系的大范圍改革旨在削減成本和打扮的超載的公共服務。其中深化醫改的重點任務是“?;?、強基層、建機制”,導向是“群眾反映突出的重大問題”。與此同時,國際投資界更關注的是中國工作計劃中關于社會辦醫和放寬外資、民營資本準入條件的信號及對開獨資醫院的規限。
據麥肯錫咨詢公司的預測:中國是一個極具有制藥公司和醫療設備制造商吸引力的市場,中國市場對國際藥企和醫療設備廠商很有魅力,市場預計支出產業將增加近兩倍,從2011年的3570億美元增加至至2020年的1萬億美元。
2014年的醫療改革計劃在其網站上公布,旨在放松限制外國投資在大陸在醫院。計劃將包括“減少外資在醫藥合作企業中的百分比限制”。
此舉將增加地方香港、臺灣和澳門投資者可以設立獨資醫療中心,并讓海外投資者在上海保稅區等領域設立獨資醫院。
中國民營醫療行業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投資公司在政府打開它吸引資金和降低公立醫院的負擔。
如新加坡萊佛士醫療集團有限公司(Singapore-based Raffles Medical Group Ltd)、馬來西亞的本次醫療有限公司(Malaysia’s IHH Healthcare Bhd )和美國美中互利工業國際公司(U.S.-listed Chindex International Inc)等衛生保健提供者已經在中國運營了。
上個月,TPG Capital和中國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購買了美中互利工業公司上月4.61億美元的股份。
外媒之聲
英國布魯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劉芍佳表示,就外資或民營資本進入而言,改革計劃關于“開放”的說法象征意義更大,可以視為中國政府的改革姿態,未必定然帶來實質性結果。
“開放渠道是通的,歡迎外資進去,但我們看到的醫藥衛生行業民營和外資的機構真正辦得好的不多,因為掙錢不容易,”他說。
這是因為資本必然受利潤驅動,而醫療衛生在中國日益成為一大民生問題,新一輪改革的大背景是過去以市場化為導向的醫療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弊病。
中國醫藥衛生領域對民營資本和海外投資開放,關鍵并不在于開放程度,而在于有多少人愿意進去,而這種投資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利潤走勢”。
醫藥衛生行業利潤走勢受政策影響較大
由于醫藥衛生具有公共服務性質,這個行業的“利潤走勢”尤其受政府制定的制度政策左右。中國過去30年的市場化改革大潮中,醫療衛生行業也隨波起伏,“逐利”帶來的各種弊端、亂象,如醫患矛盾激化、醫藥費過于昂貴、看病難和部分醫護人員缺乏醫德,以及近來在各類媒體上十分抓眼球的藥企營銷手段違法等。
自2009年以來,中國斥資4800億美元推動醫改,但現在仍面臨公立醫院醫生短缺、醫患關系日趨緊張、藥物流通和零售市場亂象叢生。
醫藥衛生服務在世界各國都是一個令執政當局傷腦筋的政治議題,問題的根源不外乎資源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提供服務的機制和成本的分攤安排。
如果無利可圖,那么除了慈善、公益投資,有多少人愿意去開一家賠錢的醫院、入股一家產品受物價局監管而成本受市場力量左右的公司呢?
我國醫藥衛生改革現狀
中國衛生內部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1萬3千多所公立醫院的收入“藥物依賴”嚴重,40%的收入來自藥物處方,診費和醫療費收入略高于50%,剩余部分包括財政補貼和其他收入。
中國在推動醫藥衛生改革時考察、研究了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模式,包括納稅人埋單的全民醫療保健、私立醫院和私營醫療保險并存的英國模式。
在英國,與NHS一樣獨特的是私立醫療保險公司BUPA與上市保險公司不同,它沒有股東,稅后利潤全部再投資;除了醫療保險,它還有自己的醫院和服務點,為投保人提供醫療和保健服務。
中國現在也有民營醫院、診所,合資??漆t院或診所,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好的服務收費就貴,差的地方收費也未必便宜。
不少觀察人士認為,即使允許外資到中國開獨資醫院,比如在上海自貿區等指定的地方,主要也是服務于富豪、高薪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