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城市 守護英雄 |
|
( 2022-09-14 ) 稿件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關注·成風化人 |
“男有決心在戰斗中堅持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
……
這是邱少云、黃繼光分別寫給兄弟、媽媽的信中的片段。朗讀者飽含深情的聲音,帶著人們的思念穿越時空,回蕩在烈士墓前,回響在無數中國人的心中。
9月13日,一場主題為“致敬最可愛的人”的朗誦會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4天后,第九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將在這里安葬。
這座陵園,長眠著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家喻戶曉的戰斗英雄。這座陵園,浸透著英雄們的鮮血,標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高程,是一枚抗美援朝歷史的記憶坐標,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英雄的沈陽城,因為這座陵園,平添了許多英雄魂,涌動著浩然英雄氣。英雄的骨血與城市的泥土融為一體,英雄的精神也融入城市的血脈,成為這座城市的鮮明品格。
秋日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松柏蒼翠,綠草如茵。
步入陵園,一面長達百米的英名墻引人注目:19.7萬余名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鐫刻其上——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鋪就了偉大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之路!
南側的松柏林下,123座英雄墓碑靜靜矗立。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孫占元、楊連弟等家喻戶曉的英雄長眠于此。墓碑前,鮮花四季不斷。
1953年,黃繼光、孫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遺體運抵沈陽。沈陽為他們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公祭和安葬儀式。從公祭地點到烈士陵園,綿延7公里多的路上,數十萬市民冒著寒風,肅立大街兩旁。
“每逢清明,市民們和天南海北的人們都自發來到這里,給英雄們掃墓、獻花。”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肖淑芬說,“來這里掃墓,已經成為這座城市的光榮。”
建于1951年的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專門安葬和紀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烈士的陵園。70多年來,到此參觀、祭掃的各界人士超千萬。每逢清明,黨員干部、各界職工、學生紛紛到陵園祭拜烈士。
從2014年起,從韓國歸來的志愿軍烈士的遺骸安葬在這里。至今,國家已連續8年迎回825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這些曾埋骨異國他鄉的英雄,終于回到了祖國和人民的懷抱,長眠在戰友們的身邊。
為了迎接“最可愛的人”回家,國家每年都舉行隆重的儀式。2021年9月2日,當護送烈士遺骸的飛機進入我國領空后,兩架戰機騰空而起,伴飛護航,向志愿軍烈士致以崇高敬意。專機降落,沈陽桃仙機場以“過水門”的最高禮遇,迎接英雄回家。
從沈陽機場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30多公里的長街,每年都有大量市民自發來到街頭迎接英雄,沿街的電子屏上全部打出“向最可愛的人致敬”的感人標語。
沈陽市民李江波是自發到街頭迎接英雄中的一員。他說:“當我看到載著烈士遺骸的車隊緩緩駛過的時候,不自覺地流淚;我看看周圍,大家都在流淚。有人喃喃地說:你們終于回來了!”
沈陽,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淬煉成長起來的重工業城市。戰爭期間,沈陽一批批熱血青年報名參軍,一座座工廠把機器當武器,源源不斷支援著前方將士。
沈陽市東部,一座名叫“老龍口”的百年酒廠,飄散著陣陣酒香。走進古色古香的廠區,一幅照片引人注目——冰天雪地中,幾名身著棉衣的戰士挎著鋼槍,吃著炒面。
“很多戰士就是吃著這里的炒面充饑,喝著這里產的白酒御寒。”沈陽八王寺老龍口集團董事長李秀實指著照片說,“抗美援朝期間,作為大后方,沈陽有人出人,有物出物。”
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血給血,要什么給什么、要多少給多少——這就是沈陽,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戰場的前線。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作為后勤保障的重要樞紐,沈陽市帶領全市人民立即行動,舉全市之力支援前線。
據統計,沈陽有近4萬滿載人員和物資的車皮在沈陽編組、中轉開赴朝鮮;7400多名熱血青年參軍,3000多名技術人員頂著敵機的狂轟濫炸修復橋梁、運送物資;全市有數萬人參加輸血隊……
“多生產一支藥品,就等于多消滅一個美國鬼子”——87歲的東北制藥離休干部趙桂芝,清晰記得藥廠為支援前線開展生產競賽的口號。她在競賽中獲得了“灌注大王”的稱號。
老人回憶說:“我灌注20毫升的安瓶,一只手拿6支,日產量接近翻倍,創造出藥廠的最高紀錄。”
不僅如此,全廠上下,不分男女,上班抓生產,下班抓炒面。人們堅信,“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
90歲的志愿軍老戰士馬世勛,出生于沈陽新民,1950年響應號召參軍入朝。他至今還記得在換上軍裝前,營長一再向他確認的話——
“你考慮好了嗎?換上這身衣服,命就不是自己的!”
當時年僅18歲的馬世勛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報告!考慮好了,就沒打算活著回來!”
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歲月,一代代沈陽人在守護英雄中爭做英雄,譜寫著一曲又一曲的時代壯歌。
前幾天,為迎接第九批在韓志愿軍烈士的遺骸回國,航空工業沈飛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來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親手將公司研制的新型鶻鷹戰機模型放在一級戰斗英雄孫生祿墓前。
面對著這位空軍烈士的墓碑,方文墨說:“祖國的航空工業已經強大,請先輩放心,我們這代人一定跑好接力棒!”
一代接著一代干,一棒接著一棒傳。作為“中國殲擊機搖籃”的沈飛,涌現了無數英模,以生命赴使命,用熱血鑄忠誠。
2021年10月,隨著電影《長津湖》的熱播,烈士楊根思墓前同樣出現了一架“殲-15”模型。這一幕在互聯網上刷屏,引得無數人淚目。
2012年11月,在看著親手打造的殲-15戰機于“遼寧艦”上成功著艦后,羅陽,這位沈飛集團公司的一代掌舵人,突發心臟病,猝然離世,把生命寫在了祖國的海天之間。
一位抗美援朝老戰士曾痛心地說:曾經的戰場,因為沒有制空權,多少年輕的戰士血灑疆場。如今,我一架架新型戰機橫空出世,告慰先烈。
從羅陽到方文墨,一代又一代沈飛人,正是這座城市品格的縮影。第一臺機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這座伴著抗美援朝炮火崛起的工業重鎮,不間斷地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共和國工業史上的第一。
從航母艦載機批量列裝到“蛟龍號”深潛,從150萬噸級乙烯壓縮機組到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重型燃機,從解決從無到有,到實現從有到強……新時代的沈陽依然挺立著中國工業的脊梁。
涵養著英雄氣,汲取著不竭力量,沈陽這座英雄輩出的城市,向著未來繼續進發!
(本報記者徐揚、汪偉)